Sunday, January 07, 2007

聊天记录
Still Life 03:53:59
印度传统文化的主体印度教是一种“出世”文化,重在精神修炼,不甚重视物质文化。印度传统文化的基因与过度重视物质文明的所谓“崛起”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崛起概念只是一部分印度精英的理念,在印度很难真正成为全民理念。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却是一种“入世”文化,“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而后是光宗耀祖,而后是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这推动中国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会生生不息,奋斗不止,追求物质财富。因此,重视物质文明的“崛起”文化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入世”基因暗合,崛起在中国因而成为一种全民运动。13亿人“入世”的力量就构成了中国“崛起”的宏伟合力,这在印度恐怕永远也做不到。这就决定了“崛起”在印度只是部分精英的理念,而不是全民的理念。印度要实现崛起,其关键很可能不是如何招商引资,不是如何搞基础建设,不是如何扩大进出口,而是来一场更新全民观念的“文化革命”,剔除传统文化中妨碍崛起的“出世”基因,多一点“力争上游”的精神。 Still Life 03:55:27 诚然,与中国相比,印度经济改革起步晚了10多年,其经济增长率也低于中国的年均9.1%。目前印度GDP总量约为中国的一半,在基础建设、外贸总量、引资规模等方面,也比中国落后。然而,印度的发展却贯彻了一条值得全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加以重视的原则,这就是注重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首先,印度人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印度,快速发展并未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印度人不提倡高层建筑、不大量使用塑料、不追求高能耗产业,其发展理念是:任何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印度城市,建筑物多在两三层以下,且林木掩映,原生态的百年古木随处可见,老牛可以与车流并进,猴群可以在街边尽情嬉戏,鸟儿有人定点义务投喂,其结果是人与自然在发展中保持和谐,城市与乡村界限不甚明朗,城乡差别相对较小。
其次,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印度人乐天知命,人与人的关系中复杂、紧张因素较少,社会稳定程度相对较高。在印度街头,两车相撞,些微小伤,只要无大碍,双方拉拉手,笑一笑,打个招呼,然后各走各的路。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印度人特别注重教育的公平原则。印度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基本上做到了免费或低费,穷人的孩子也一样有机会上大学。印度的英语、软件人才多,这使印度在某些重要领域保持着竞争优势。
再次,印度为保障可持续发展,追求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追求共赢,越来越具有大国气质。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印度在自己受灾的情况下,仍然向其他受灾国提供了慷慨援助。巴基斯坦大地震发生后,印不计旧怨,在第一时间致电慰问,并提供了大量援助。对中国修建青藏铁路及帮助巴基斯坦修建瓜达尔港,印度主流舆论也正确地认为印度相关地区可从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看来,印度的总体发展水平虽然低于中国,甚至不适宜用崛起来形容,但其在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谐性和社会稳定方面却有诸多经验可供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认真学习。很可能,印度式的“发展”而不是“崛起”,恰恰代表人类发展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独特模式。
Still Life 04:00:34
其实我觉得开阔视野 看看别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借鉴
Still Life 04:05:47
印度有瑜伽 本质上是追求心灵净化与宁静的一种活动 类似于我们国家的禅宗
今天我看到一个12月4日的报道 给你看下
大学生焦虑找工作,白领们焦虑没完没了的加班,农民工焦虑过年回家的火车票—没有一点儿焦虑的人不知道在哪里。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新完成的一项调查(2134人参与)显示,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34.0%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
赵先生年过三十没有结婚,除了一直为自己的情感问题感到“闹心”之外,最近,该不该买房也成了他的一个心病。“买吧,未来五年内不敢跳槽,也就不能期待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不买吧,五年后房价再上涨,到时候再想买,未必能买得起了。”
调查显示,52.1%的人会因为某件具体的事而焦虑,49.5%的人会因为“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而焦虑。还有人会因为自己的“人生态度、生活追求”(42.4%)和“自身的心理状况”(35.2%)而焦虑。
而在令人焦虑的具体事情中,“工作或者学习上的事情”(65.4%)排在首位。竞争压力(38.3%)、人际关系(37.1%)、生活压力(35.8%)、婚姻或感情问题(29.6%)等也很容易使人产生不良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三成(30.1%)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焦虑情绪来自“缺乏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因为不知道该“焦虑”什么而焦虑的这部分人,近几年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趋势。陈凡就是这样一个人,家底挺厚实,未婚夫的收入也相当不错,所以陈凡这几年一直没有工作,到处晃荡。“这不是好多人梦想中的生活吗?”记者问她。陈凡否认:“什么呀,再过几年就被社会淘汰了。”
本次调查发现,和五年前相比,47.8%的人感觉“更焦虑了”,31.5%的人认为“没有太大变化”,只有12.2%的人觉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迫把焦虑当成一种生活常态。考虑买房的,和读者赵先生一样,要么选择享受不断上涨的房价带来的精神恐惧,要么选择银行按揭带来的持续的经济压力。从来不考虑买不买房的人也为其他事情焦虑,“除了工资不涨,其他的什么都涨,连给你们写信都涨价了。”一名读者在信中抱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新的词儿产生了——社会普遍焦虑。专家认为,社会普遍焦虑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焦虑,它不会轻易消退,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对于赵先生来说,缓解焦虑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看,越厚越好”。调查显示,64.6%的被访者认为“有精神上的追求”方能摆脱焦虑,生活稳定(61.7%)、社会保障完善(53.2%)、有足够的钱(34.3%)也被认为是摆脱焦虑情绪的前提条件。
调查结果表明,人们认为高学历者(52.5%)、穷人(40.5%)、领导干部(44.5%)和城里人(34.3%)是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人群。
背景资料:本次调查执行时间为10月30日~11月27日,共收到有效问卷2134份,其中报纸读者回寄问卷364份,网络读者填答问卷1770份。受访者中男性占69.5%,女性占30.5%,平均年龄为28.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87%。
Still Life 04:12:43
我们的文化和印度的文化相比较 可能你会发现点东西 我们的文化就是追求物质基础的
前面那篇文章是这样说的
印度传统文化的主体印度教是一种“出世”文化,重在精神修炼,不甚重视物质文化。印度传统文化的基因与过度重视物质文明的所谓“崛起”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崛起概念只是一部分印度精英的理念,在印度很难真正成为全民理念。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却是一种“入世”文化,“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而后是光宗耀祖,而后是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这推动中国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会生生不息,奋斗不止,追求物质财富。因此,重视物质文明的“崛起”文化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入世”基因暗合,崛起在中国因而成为一种全民运动。13亿人“入世”的力量就构成了中国“崛起”的宏伟合力,这在印度恐怕永远也做不到。这就决定了“崛起”在印度只是部分精英的理念,而不是全民的理念。印度要实现崛起,其关键很可能不是如何招商引资,不是如何搞基础建设,不是如何扩大进出口,而是来一场更新全民观念的“文化革命”,剔除传统文化中妨碍崛起的“出世”基因,多一点“力争上游”的精神。
Still Life 04:19:26
我觉得幸福应该比经济指标重要 幸福不一定是一步一步来的 我们可以不接受印度的文化 但至少可以作为一种借鉴 更好的认清我们自己 做少许的改变
Still Life 04:38:28
你看你的个人签名 态度决定一切 呵呵 充满争的意思 适可而止是一条好路 继续找个目标努力也不错(如果能找到的话)

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阶段成果:
我得祝贺一位小女生所取得的成绩,虽然她可能不会承认,可能不会赞同,但她以下心态变化却至少是别人所能感觉到的:
1。她可能发现心理因素干扰生活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她不特殊。她肯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猜她现在肯定能发现缺乏安全感或者我不知道的其他什么才是她要解决的小事。
2。真正触及她内在本质(比如价值观——今天我们有物质精神之争)时,她不会象遇到别人提出表象(如有人说:你很冷漠——事实上那是无所谓好坏的人格)时那样容易屈服于别人的看法,她敢于碰撞,她捍卫自己,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敢于不认同别人给自己定的模式。
3。她不觉得她病了,她认为可以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心理医生,如果她有一天需要面对的话。更另人欣慰的是她认为自己可以设法解决。
4。她竟不认为自己是高尚的,这让我发现了她谦虚的美德。我不知道她是否认为有必要充实自己,我不知道她会不会去看那本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foreign/lifelight/lifelight.html 实际上很难懂)的书。
5。她不过遇到了点小麻烦,当然这时肯定有人帮她解决。
6。总之,1条的聪明2条的自尊3条的自信4条的谦虚足够使她走出半年的阴影。当然,这个过程不会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所以她不会是一个人。

可惜她可能要当小白鼠,因为帮助她的人是个招摇撞骗的半仙,他力图让她不易觉察这是他的第一次实践,因为这对他提高骗术很有帮助。

Monday, November 27, 2006

人本心理学观后感觉

罗杰斯是现实主义者,这可能源于其与众多“来访者”的接触,

马斯洛是理想主义者,这可能源于其孤独与幻想的童年。

罗杰斯更民主,

马斯洛更有责任心。

罗杰斯是潜意识被人当作专家的朋友,

马斯洛被人当成指路明灯般的父亲。

罗杰斯的学说更多的是工作,

马斯洛的学说充满爱和爱的缺点。

喜欢罗杰斯,因为他的学说会更有帮助,

更喜欢马斯洛,因为他的学说就象“三个代表”。

Monday, September 25, 2006

很喜欢别人做的photoshop作品
崇敬之余 偶也很想模仿下 此贴专为鄙人模仿或自己创作的PS作品展示 更新中

上色前



上色后穿上了彩棉 头发也变了(可惜有些细节没处理好)



牛崽布



渐变演示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今天发现偶QQ快到十六级了 终于可以换邪恶的头像了 偶忍不住做了一个
偶的PS技术很差的说 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PS支持的格式那么有限 难道是我的人品有问题?
只好将bmp格式原图转换成jpg 又抠图 做成40*40的标准头像(这样效果才最好) 等几天心情好时再做几个 将不断追加到该帖子中 欢迎大家关注
发个图给大家看下

9/23原图 GreenDay的唱片American Idiot的封面











成品


jpg




bmp


成品 随手画的小人 好象是我 呵呵





9/24原图 某个网站赐予我的方方正正的小图片 很好处理





成品


jpg



bmp


原图 变形金刚的博派的badget



成品



jpg


bmp


原图 偶的Stephanie Leonidas


















成品


jpg



bmp


原图 很喜欢这个MM 改头像的时候将她的头发染了个红的



成品


bmp


效果图

Thursday, September 07, 200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严肃处理郑州市违法批准征收占用土地建设龙子湖高校园区问题,中央纪委常委会已决定,分别给予河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新民(原任河南省副省长)和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原任郑州市市长)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 建设部调查全国楼市 国土部检查房地产调控效果。。。。。。中共中央决定对陈良宇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
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其中无疑有政治斗争的嫌疑,但这也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必须贯彻中央的政策,否则有你好看。从今年以来,这个政策主要是宏观调控政策,比如要求地方削减固定资产投资,减少批地,控制房价和房地产业。现在看起来成效不大,原因就在于贯彻不利,各省市都将GDP看作本钱,都看着自己的利益,陈被办,其实是树立里一个典型。给他的罪名有条叫“涉及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违规使用社保资金、为一些不法企业主谋取利益”,恐怕有些省官员都很清楚,自己也挪用了不少,地方政府在现在经济有过热危险的情况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要银行放贷给企业,不够的就自己掏腰包,从哪里掏呢?就挪用公款吧,为的是增加税收,为的是完成上面的指标,为的是升官发财。
那为什么单办陈呢?陈与众不同的是他敢和中央公开抵触,放任房地产不合理飙涨(上海房价增长水平始终在全国第一第二),还多次说上海的经济没有过热,这些与中央的政策都是相违背的,陈据说人缘也不好,这样看他下台也是在情理之中。
这种惩罚是否有效果呢?看来是有的,山东省昨天立刻跳出来说以后不以GDP论英雄了,要调低GDP过快增长势头。中国现实情况可悲之处就在与此,行政主导,而司法体制改革跟不上,我们现在的宏观调控只能可悲的以杀鸡的方式进行了。而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这种方式见效最快,副作用也最大。

翻译Zine

以下文章皆为鄙人亲手翻译

Riders on a storm
Aug 10th 2006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How to detect thunderstorms before they happen
怎样提前探测到雷暴
THUNDERSTORMS are notoriously unpredictable, as many a drenched picnicker can attest. Although meteorologists know what conditions favour their formation, they are hard-pressed to say exactly where a storm will occur until it is almost late.
雷暴真是人所共知的难以预料,正如许多湿透了的野餐者证实的那样。尽管气象学家知道什么样的条件促进它们的形成,但往往到了基本上晚了的时候他们才艰难的说出雷暴到底什么时候发生。
One reason is that radars used to track storms can detect water in the atmosphere only once it has condensed into clouds or raindrops, and thus reflects the beam. By the time that happens, a storm is imminent. It would be better if there were some way to see atmospheric water while it is still vapour, before raindrops form.
一个原因是被用来追踪雷暴的雷达只可以发现大气中凝结成云或雨滴的水,因为水能以这样的形态反射波束。当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一场风暴已迫在眉睫了。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些能在雨滴形成以前的蒸汽状态下就观察到大气水方法,情况会变的好一些。
Rita Roberts, of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n Colorado, and Frederic Fabry, of McGill University in Canada, think they have found out how to do this. Their method exploits the fact that water vapour changes the speed at which radar waves travel though air. That enables use to be made of what was previously just irritating noise—the part of a radar beam that is reflected not from raindrops, but from fixed objects such as buildings.
来自科罗拉多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丽塔·罗伯茨,和来自加拿大的麦基尔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法布里认为他们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的方法是对水蒸汽改变雷达波穿过空气速度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这种方法使运用那些原先被认为只是由恼人的噪声组成的东西成为可能——这一部分的雷达波不是从雨滴反射来得,而是来自诸如建筑物那样的固定物体。
Since the distance from any given radar to each of these reflective surfaces (which may be as much as 50km, or 30 miles, away) is known precisely, the time it takes a beam to get there and back is a measure of how much water vapour it contains. With only one radar, this measure is not very informative, but the researchers’ method uses four, point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rough the same airmass.
知道了从特定的雷达到可反射的表面的距离,波束到那达和返回所花费的时间就确定为一个衡量包含多少水蒸汽的尺度。如果只使用一台雷达,这个尺度的提供的信息不会太多,但是研究者的想法是使用四台从不同方向指向同一气团的雷达。
Combining the signals from all four radars using some newly designed software means that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atmosphere can be sampled at points 4km apart. The existing system in American, which relies on weather ballons, samples points about 150km apart. The result is that incipient storms can be detected several hours before they burst, and picnicker need never be drenched again.
能综合从四个拥有新软件的雷达得到的信号意味着大气中水的含量可以在相隔4km远的点取样。位于美国的现有系统采用的是气象气球,取样点大约相隔150km远。最初的雷暴可以在它爆发前几个小时被发现,这样野餐者就不会再被淋湿了

Holistic health


Yoga with a prescription
Feb 5th 2004 BERKELEY, CALIFORNIA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带药方的瑜珈
A revolution in the pharmacy business?
药店业的一场革命?
WHAT happens to groovy, outraged, pierced but ageing radicals as they get creaky and discover that holistic health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Che Guevara? Stuart Skorman, an entrepreneur in Berkeley, California, realised this screamed for a new paradigm in the pharmacy industry. Since his chemist, the Elephant Pharmacy, opened a year ago it has become a regular destination for many of Berkeley's greying hippies, as well as a number of (mostly female) fanatics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Few come just to get their prescription pills. Most also stroll through the Chinese medicine section, take a free class on “Nutriculture” or “Cultivating Daily Enlightenment”, or read up on meditation in the library.
当那些时髦,横,有耳洞却日益变老的激进分子们上了年纪,而且发现了整体的健康比切·格瓦拉更加有趣时,会发生什么呢?加州伯克利市的企业家斯图尔特•司考曼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强烈要求把它作为药剂学的一个新范例。他的药店——一年前开张金象药店已经成为许多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比如那些伯克利市的头发渐白的嬉皮士和别的一大批(多数是女性)来自旧金山湾地区对此入迷的人。只有极少­数的人仅仅为了拿到处方药片而来。大多数的人也是从中医区开始闲逛,顺便去听几堂关于"营养液栽培"或"每日耕作启迪"的免费讲座,又或者就在图书馆研读有关医学­方面的书籍。
“It's like a community centre,” says a customer who came in to have her doshas analysed by the Ayurvedic consultant who drops in on Sundays. “I never thought that I would go to a pharmacy just for fun,” says another, socialising in the aisle for Yoga mats. What customers love about Elephant, says Mr Skorman, is that they can learn about health from both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raditions. They “trust us to tell them the truth,” he says. “That's the brand.”
一位来这里的顾客让星期天顺便来拜访的Ayurvedic顾问帮她分析了她的三大生命能量时说:“这就像是一个社区中心。”在走廊的垫子上练着瑜珈的一个人说:­“我以前从没想过我到药房仅仅会是为了娱乐。”Mr Skorman说顾客们钟爱于Elephant是是因为他们能同时学到东西方传统的健康知识,并且他们相信我们所说的一切真实的想法。他说“那就是他的牌子。”
There is a hitch, however. “There are businesses that customers love that don't make money,” says Mr Skorman, who sometimes wonders if his might be one of them. As a business model, something like a “green Walgreens” is implausible, he now realises. To make money from selling pills, a company needs to be big to haggle for bulk rates, but Elephant Pharmacy is a tiny start-up. Worse, it has elephant-sized costs, because the whole point is to have expert staff.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Mr Skorman说:“顾客们希望很多生意不要赚钱。”他有时侯也在怀疑他的问题可能会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他现在认识到,作为一个商业模特,有几分像是“绿色的W­algreens”令人难以置信。为了从出售药品中赚钱,一个公司需要变得强大以致于可以为了大批的费用而讨价还价,但是Elephant Pharmacy是一个刚刚启动的小公司。更糟的是,它有着巨大的成本,因为他们请的员工都是些专家。
Hoping to get some scale into the business, Mr Skorman is now negotiating with several nationwide department stores and chemists to operate Elephant kiosks inside their shops. If he can just avoid going bust, he reckons his business will have a future. Starbucks, after all, brought Italian-style coffee from Seattle to the world because it was the first firm to see that the world was ready. In a similar way, Mr Skorman hopes that he is the first to spot the need for a new kind of pharmacy. “We have the name Elephant trademarked in pretty much every country except Norway,” he adds. He may be about to make history by launching a new global trend. All the Elephant fans in Berkeley are hoping that he stays in business.
为了扩大规模进入商业领域,Mr Skorman现在正在与一些全国的百货商店和药店的负责人商议在他们的店铺里开一金象的窗口。如果他刚好能避免破产,那么他估计他的生意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毕竟Starbucks从西雅图到世界各国买到了意大利风格的咖啡,因为这是第一家看到它的发展前景的公司。用类似的方法,Mr Skorman希望他是第一个发现一种新药品需求的人。他补充说道:“我们的商标金象在除了挪威外的任何一个国家注册了”他有可能会着手于通过创造­一个新的全球趋势来开创一个伟大的事业。所有的伯克利的Elephant狂热者都希望他能够一直留在商业界。